发布时间:2023-11-30 09:21:49浏览数:
日前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透露,截至2月11日,全国口罩产量2000万只/天,产能已经达到94%。但从需求角度出发,华创证券给出的数据显示,中国二三产业人口约5.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一只,全部复工后就需要5.3亿只口罩,显然是供不应求。
面对巨大的需求缺口,除了保障原有的口罩生产商加速生产外,不少服装、汽车、石化等行业内企业也纷纷转产,制作口罩和防护服。像富士康、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纷纷购入设备,建立口罩生产线。
对于纺织业这个大领域而言,口罩生产只能算是其中的一个专业的小领域,行业内公司数量和规模都有限,需求突然爆发导致供应链吃紧。
众多国内企业纷纷开始转产口罩,但口罩生产仅有厂房不行。解决口罩短缺问题,生产工具、原材料、解析消毒都是关键因素。
日前,有媒体报道,内蒙古鄂尔多斯集团,一家羊绒生产公司,接到制作口罩任务。没有口罩生产线,该公司调用几十名熟练的机缝工一个个地生产,并把生产出来的防护口罩、防护服交给防控指挥部消毒、调配。
公司要想转产,口罩机是第一个关键因素,否则只能人工缝制,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效率。口罩机短缺是技术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
实际上,口罩生产设备结构简单,精度要求并不高。但是在新冠病毒爆发之前,口罩机制造是一个非常小的领域,市场需求量也不高。原本有此生产能力的中小型企业产能有限,在疫情大背景之下只是“杯水车薪”。
为快速弥补口罩机缺口,国内多家机械制造类企业都纷纷转向生产口罩机。像广汽集团,2月7日就派遣工程师赶往东莞学习口罩设备生产技术和流程。2月11日,第一台口罩生产设备已经开始安装调试。广东拓斯达长沙市重工机械业务部紧急研发的全自动一拖二平面口罩机,成功向富士康、比亚迪等企业供货。
中国企业家网的记者近期就报道了,深圳市赢合科技公司紧急生产口罩机,而该公司原本是与口罩无关,他们的业主是锂电池制造装备。公司用4天时间完成了平面医用口罩机的图纸设计,2月14日,第一台样机走出车间。
口罩机的生产,也有央企大军的加入。在18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任洪斌表示,中央企业加紧研制口罩机、压条机等关键紧缺设备,近期将陆续实现量产。
有了口罩机,原材料供应是难题。一只N95口罩的生产,原材料涉及熔喷布、无纺布、针刺棉、鼻梁线、海绵条、松紧带,这些材料作为口罩的上游,其供给情况,决定了口罩的产能。
在这些原材料中,熔喷布是过滤空气的“核心”,它的上游是高溶脂纤维聚丙烯。中国是炼化大国,高熔指纤维聚丙烯原料充足。近期,中石化、中石油、宝丰能源等多家公司纷纷将部分产线转产,生产高熔指纤维聚丙烯。
原料虽充足,但是熔喷布却面临相反情况。“我们有了口罩生产线日,跨界生产口罩的比亚迪内部人士向媒体表示,该公司发动员工四处寻找熔喷布。
除了比亚迪,多家跨界生产口罩的企业都面临此难题。海南甘霖科技集团一家从事农业业务的公司,在紧急搭建口罩生产线后,也面临熔喷布吃紧的问题。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594万吨无纺布产量中,熔喷工艺占比为0.9%。由此推算,2018年国内熔喷非织造布的产量为5.35万吨。2月12日,一家熔喷布小厂给界面记者报价,已达到每吨8万元,半月之前还仅为2.9万元。
据界面新闻统计,目前生产熔喷无纺布的企业主要有恒天嘉华非织造有限公司、欣龙控股、中石化、山东东营俊富无纺布有限公司、量子金舟(天津)非织造布有限公司等。
不过,中石化此前曾在其官方微博喊话“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希望联系口罩机,以及为生产企业提供熔喷布等原料。
有了设备和原材料,口罩的生产可以非常快,但是作为医用品,生产之后需要经过严格消毒,否则可能不仅没有起到防护作用,还可能造成更大威胁。
2月8日,工信部在官微中表示,中国口罩生产秒速,仅需0.5秒/只,但这些口罩从离开车间到面向大众上市,还需要7天到14天解析消毒的标准流程。在众多企业投入口罩生产中,解析消毒拖延了新口罩的上市时间。
从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几乎所有的医疗器械均采用环氧乙烷消毒。目前,我国大多数口罩生产也采用环氧乙烷。但在灭菌之后,口罩上还会残存环氧乙烷,对人体有害。所以,必须通过解析方式,让残余的环氧乙烷释放,达到安全标准后,经检验合格后才能出厂。
可不可以采用其他灭菌方式,加快口罩上市?业内人士表示:很难。口罩的材质不能承受高温消毒、酒精消毒。环氧乙烷作为重要的低温灭菌技术,短时间内难以被其它方式取代。
要想满足更多口罩上市,扩建解析消毒场所的面积是关键。以重庆丰都县为例,在当前政策的支持下,重庆惠全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在当地仅用了7天时间,就建成了重庆市规模最大的环氧乙烷解析车间。该车间的建成,可同时为800多万片口罩进行解析消毒。
从整体来看,医用口罩生产技术壁垒不高,主要瓶颈在于医用资质和原材料供应。但在生产线、人员、原材料全都到位的情况下,没有资质也是“白搭”。
2月4日,在疫情肆虐背景之下,国内主要的医疗口罩、防护服生产地之一湖北仙桃,却对此时境内部分口罩与防护服生产企业做出了暂停生产要求,引起外界极大关注。停产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厂商没有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获得相关医用资质是一个繁琐过程,需要现在企业经营范围内增加研发、生产医疗器械,再想药监部门申请医疗器械生产和销售资质。其中医用口罩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属于对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平日里要完成报备材料、技术审评、公示、报批等一系列程序,常常要几个月。
不过,在特殊时期,医用口罩生产资质的审核可能较平时需要有所提速。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发文,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增添生产线(设备)迅速扩大产能等。
庆幸的是,从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可以看到,相关公司快速拿到了口罩生产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天眼查的数据显示,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全国已经有超过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业务。上汽通用五菱、富士康、比亚迪、中国石化、红豆、三枪、利郎、报喜鸟等企业都纷纷转产。
疫情发生以来,3M公司、霍尼韦尔等企业生产的口罩在中国“大热”。作为全球第一个设计和生产防尘口罩的公司,3M确实研发实力强大,市场经验丰富。由于其口罩销往全球,3M口罩具有中国、美国、欧盟3大系统认证。
早在1984年,3M就进入中国市场,不过当时做的都是通讯、电力等工业产品,普通民众接触较少。2003年非典期间,由于许多医生佩戴工业防护N95口罩,让3M在国内一战成名。2011年,随着PM2.5概念的普及,国人对雾霾的关注,可以防霾的3M N95口罩在大众中迅速走红。
2013年中国雾霾的加重,3M依靠先发优势和此前的技术和市场积累,很自然地占据了口罩市场的头把交椅。实际上,研制出与3M同样优秀的口罩并非难事,但是想要成为3M并不容易。先发优势、产品创新能力、创新速度是3M深深的护城河。
我国民用口罩行业的发展较晚,2003年还没有一次性医用口罩标准,民用口罩产品数量和类型也不足够。也就是2003年,3M公司从工业领域转向民用领域,生产口罩并在国内销售,占据国内90%的份额。当时,国内口罩企业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有国产品牌敢和3M叫板。在国外口罩品牌横行中国市场的时候,一个叫做绿盾的国产品牌成功的在市场上撕开口子。
2013年春节之后,戴着绿盾的北京交警开始在网络上流传。绿盾成为了北京交警的执勤口罩供应商,此后绿盾接到了济南、大连、南通等多地交警执勤口罩的官方采购订单,成为中国首个正式列装警察部队的口罩。
因为新冠病毒肆虐,在各大药店、电商平台国产品牌口罩层出不穷。除了绿盾,还有稳健、海氏海若等品牌,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在此之前,KN95等高端口罩市场被3M和霍尼韦尔等海外巨头占据。这次疫情对口罩的需求巨大,这给国产口罩行业带来了机遇,未来高端口罩国产品牌可能会逐渐崛起。
Copyright © 2012-2023 AG真人·「中国」官方网站公司 版权所有